6月13日以來,我國出現了今年首次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影響大,截至7月12日,高溫時間已持續30天。
多地持續高溫熱浪天氣的同時,今年入汛以來,我國洪水多發,尤其南方暴雨過程多、降水強度大。其中,降雨呈現出南北兩條多雨帶的特點,在南方,珠江流域的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的最多,在北方,遼河流域降水量為歷史同期的第二多。
專家預測,預計今年盛夏,局地出現極端強降水的概率較大,同時,部分地區或將出現極端高溫事件。
近期極端高溫天氣為何頻發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大范圍高壓異常的維持是我國近期極端高溫產生的最直接原因”,以四川為例,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該地大部分區域盛行下沉氣流,氣團從高空到低空的絕熱下沉增溫,導致近地面氣溫明顯升高。同時,下沉氣流導致晴朗少云的天氣,太陽輻射增強,也使地面氣溫升高。此外,高溫會誘發一些區域發生驟旱,土壤濕度快速下降會進一步加劇高溫的強度,使得一些地方容易出現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高溫天氣。
除了大氣環流異常的原因,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麗霞提示,還需關注中國地區高溫天氣與全球其他地區的關聯性。
今年6月中旬以來,北半球多地出現持續高溫熱浪事件。我國天氣系統的上游地區,特別是歐洲地區,高溫不斷突破歷史紀錄——6月13日,西班牙中部和南部地區最高氣溫突破40℃;18日,法國多地高溫破紀錄,70多個省份發布高溫預警;19日,德國出現破紀錄高溫天氣,勃蘭登堡州發生森林火災。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今年6月,全球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約0.4℃,為1979年以來最高,其中俄羅斯北部、歐洲西部等地偏高2℃以上。與歷史同期相比,本次高溫熱浪事件在歐洲、東亞、北美多地同一時段最高氣溫打破歷史極值,影響范圍廣,但影響程度不及2003年高溫事件。
三伏已入 一年中最熱時段來了
俗話說“ 熱在三伏”。最近,我國多地出現極端高溫,甚至有人因熱射病死亡,還沒入伏就已經熱得無法喘息。昨日已正式入伏,標志著我們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又是40天“超長待機版”。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多地都會開啟“蒸烤”模式。伏,指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之意。
全球極端天氣或將常態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變暖正以過去200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氣候系統不穩定加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之為“全人類的紅色警報”。
上述報告還指出,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全球(極有可能)和大多數大陸(很可能)觀測到的極端高溫強度和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對中國區域極端溫度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變化的影響可以顯著地從自然變率中區別出來。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麗霞說,溫室氣體除了通過溫室效應直接導致大氣升溫之外,還可以通過影響大氣環流致使高溫增加。例如,溫室氣體增加,大氣變得更加穩定,不利于對流發生,無降水天數增加,無形中增加了夏季高溫的發生風險。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熱島的強度明顯升高,進一步助推了我國一些城市夏季高溫天氣增多增強的趨勢。
由于高溫天氣的產生是天氣環流影響的直接結果,科學界試圖區分熱力變化(全球增暖背景)和動力變化(大尺度環流變化)對高溫事件的影響。針對中國以往極端高溫個例的歸因研究指出,熱力變化貢獻對高溫的影響占主導,且熱力變化對極端高溫事件的貢獻會隨著事件的極端性增加而增加。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君則表示,目前全球多個地區的極端高溫天氣都發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不過,若干次極端高溫天氣并不能說明全球氣候變暖在加劇。關注這一問題,需要仔細分析全球平均氣溫的變化趨勢。
“但有一點幾乎可以肯定,隨著未來全球氣候進一步的增暖,極端高溫天氣的發生概率和強度都將有所增加”,王君說,當未來全球氣候變暖到達一定的幅度,目前一些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常態化。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曾到。中國不同地區年均氣溫都表現為增加趨勢,增溫幅度具有一定區域性特征,北方地區增溫幅度大于南方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新疆北部及東北部分地區增溫較為明顯。中國區域平均年降水量都呈現增加趨勢。中國區域平均年降水量在21世紀中期將增加6.5%~7.2%,其中大部分地區降水都表現為增加,中等排放情景下內蒙古西部至新疆東部以及南部、廣西至湖南南部為增加的大值區。
國家衛健委權威解答熱射病
最近,我國多地出現極端高溫,甚至有人因熱射病死亡。僅在7月10日當天,四川華西醫院就收治了3名熱射病患者,其中1人因病情危重去世,2人被送往重癥監護室搶救。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于熱射病相關問題的權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