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變暖、氣候異常頻發,以及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開始將更多注意力投到環境問題上,環境經濟學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總體來看,威廉·諾德豪斯的研究成果針對的是人類的生存問題;保羅·羅默的研究成果針對的是人類的發展問題。生存和發展是人類休戚相關的兩大議題。對于處于后工業化、環境危機、能源危機、消費主義時代的我們,兩位教授的創見具有重大時代意義。公開資料顯示,威廉·諾德豪斯是耶魯大學教授,以經濟建模和氣候變化經濟學著稱。1972年,諾德豪斯和托賓提出“凈經濟福利指標”,將環境污染列入GDP核算中,啟發了后來眾多經濟學家的思路,因此被譽為“綠色GDP”的先驅。1994年,諾德豪斯提出DICE模型,用于計算減排措施的成本和收益,以及最優減排額的確定。
其中,威廉·諾德豪斯的研究成果對全球變暖、碳排放等能源、環境、生態經濟學的政策和實踐帶來重大啟示。保羅·羅默是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新增長理論的主要奠基者。兩位得主都高度關注中國的經濟轉型、經濟發展、貨幣金融政策、城市化建設、能源和環境等問題。
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融合:
威廉·諾德豪斯將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融合,對推動當今世界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按照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人們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原來的國民經濟核算當中只有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核算,而不考慮其他要素。但是保羅提出“國民凈福利”的概念,即我們應該在原有的核算基礎(國民總福利)上扣除因溫室氣體排放和環境破壞所導致的經濟損失。比如,中國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強調平衡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
技術進步促進內生增長:
長期以來,新古典增長理論備受推崇,它認為市場是完全競爭的,經濟的增長依靠生產要素的增加,而保羅·羅默則提出新增長理論,該理論突破了兩個假設,一個是壟斷競爭可以實現規模收益遞增,另一個是技術進步促進內生增長,后者成為如今許多國家發展經濟的重點。比如,中國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型、韓國提出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等都是源于該理論,即通過鼓勵創新、加大人們資本投資來促進經濟發展。
“氣候變化”納入經濟增長的循環:
2007年英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發布了《斯特恩報告》,成功地引起世界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廣泛關注,他曾用一句犀利的評語總結道——氣候變化,是全世界見證的最嚴重的市場失靈。
而這份報告中不斷引用的同一個名字就是諾德豪斯。諾德豪斯長期關注全球范圍內阻礙經濟增長的因素,比如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然而,他最有深度和廣度的貢獻是研究氣候變化如何阻礙經濟增長,這是將自然科學與經濟學的深度融合。他發現,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沒有考慮到在長期經濟發展中可能產生的限制和阻礙。于是,諾德豪斯以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為基礎,加入了來自物理、化學和經濟學的實證結果:經濟系統在運轉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使得全球氣溫發生變化,全球氣候的變化再影響到經濟系統和人口福利,如此形成一個循環流。如今研究氣候變化的主流工具——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IAM),就是秉承了這一框架。
根據諾德豪斯的研究,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問題的最有效措施是全球碳稅計劃。
不同碳稅計劃的有效性分析
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有三個交互模塊:碳循環模塊、氣候模塊和經濟增長模塊。
碳循環模塊從基本的化學角度,描述了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大氣、海平面、生物圈之間的循環。該模塊輸出的是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時間曲線。
氣候模塊從基本物理的角度,描述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怎樣影響了出入地球的能量流之間的平衡,以及整個地球能量收支隨著時間的變化。該模塊輸出的是全球溫度的時間曲線,也是氣候變化的關鍵指標。
經濟增長模塊則從經濟學角度,整合了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全球市場經濟,市場產出商品,消耗資本、勞動力和能量,其中一部分來自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化石燃料,而不同的氣候政策(比如稅收或者碳信用)對經濟和二氧化碳排放影響也不同。該模塊的輸出是GDP、社會福利以及全球CO2排放的時間曲線,還有一個由氣候變化造成的破壞的時間曲線。
關于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唯一一個不是根據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遺愿設立的獎項,而是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為紀念化學家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全稱為“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
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于1969年頒發給了拉格納?弗里希(Ragnar Frisch)與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以表彰他們在計量經濟學領域特別是在“發展和應用動態模式于經濟過程分析”中的貢獻。而簡?丁伯根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Nikolaas Tinbergen)于197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盡管成功整合進了諾貝爾獎的評選體系里,但諾貝爾經濟學獎爭議輩出。包括弗里德里希?哈耶克(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四名獲獎人,皆曾經呼吁廢除此獎。哈耶克領獎時表示,倘若當年征詢他的意見,肯定不建議設獎。199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機構呼吁瑞典皇家科學院廢除經濟學獎。2001年,諾貝爾家族成員在《瑞典日報》上發表公開信,批評諾貝爾經濟學獎,認為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降低了諾貝爾獎的格調。
2018年諾貝爾獎只頒發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和經濟學五個獎項,文學獎推遲頒發,替代方案為“計劃于2019年頒發”。
數說諾貝爾經濟學獎(1969年-2017年):
49次:1969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共頒發過49次。有25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只頒給一位獲獎者,18次由兩位獲獎者共享,6次由三位獲獎者共享。
1名:迄今為止,有一名女性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2009年,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因對公共經濟管理行為的卓越分析,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獎。當年的另一位獲獎者為美國經濟學家奧利姆?E?威廉森(Oliver E. Williamson)。
0個:迄今為止,沒有人多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67歲:1969年至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獲獎時的平均年齡是67歲。
90歲: 迄今為止,最年長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是里奧尼德?赫維克茲(Leonid Hurwicz),獲獎時已90歲。他也是所有諾貝爾獎項中最年長的獲獎者。2007年,因對“機制設計理論”領域的貢獻,赫維克茲與另外兩名美國經濟學家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008年6月,也就是在獲得該獎項的第二年,赫維克茲去世。
|